刚从工商银行出来,本想办个业务,却被门口的一则公告惊到了:本网点将于下月停业。我不由得四处张望,发现周边几家银行的营业网点也都人去楼空,门可罗雀。转念一想,记得去年街角那家建行也悄无声息地关了门。最近几年,我们常去的那些银行网点是不是确实在一家接一家地消失?
这并非错觉。据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银行网点数量较2024年末减少了2740家,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的撤点数量最为显著,工行关闭了386个网点,建行关闭了405个网点。从2020年至今,全国银行网点总数已累计减少超过12000家,这一数字令人震惊。
记得小时候,银行是城市中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每逢月初、月中,总能看到银行门口排起长队,大家拿着存折、填单子、等叫号,那种场景在我们的记忆中根深蒂固。而如今,曾经熙熙攘攘的银行大厅,已经变得冷清许多。
为何银行网点会大规模消失?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展开剩余85%手机银行APP的普及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手机银行用户规模已达9.8亿,较2024年底增长了4200万。现在我们几乎所有的业务都能在手机上完成,从转账汇款到理财投资,从信用卡申请到贷款办理,甚至连开立账户这样的核心业务也可以通过"无卡开户"的方式在线完成。以前要在银行窗口排队几小时才能办完的事情,现在动动手指就解决了,这种便捷性让传统银行网点的存在感大大降低。
我们身边的李阿姨就是典型例子。她今年63岁,以前每月都要去银行网点排队取养老金,现在在儿子的帮助下学会了用手机银行,不仅可以随时查询账户余额,还能在家完成缴水电费等操作,对她来说,这是一种解放。"虽然刚开始学着用手机银行时有点不习惯,但现在我觉得比去银行方便多了,不用排队,也不用担心带了现金不安全。"李阿姨这样告诉我们。
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推广也加速了这一趋势。截至2025年9月,数字人民币试点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主要城市,累计开立个人钱包数量突破4.5亿个,交易金额超过1.8万亿元。数字货币的普及让更多人习惯了无现金支付方式,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实体银行网点的依赖。
银行运营成本高企也是网点缩减的重要原因。一家普通的银行网点,每年的租金、人力、设备维护等运营成本至少在300万元以上。对于银行来说,如果一个网点的业务量不足以覆盖其运营成本,保留这个网点就变成了一种负担。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很多城市中心区域的银行网点,每年租金就高达百万元以上,而随着线上渠道的发展,这些网点的业务量正在逐年下降,维持这些低效网点显然不符合商业逻辑。
智能设备的普及也让银行网点变得不那么必要。现在,在商场、社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智能化的自助银行设备。这些"轻型网点"占用空间小,24小时运行,不需要专人值守,却能完成存取款、转账等基本功能,甚至部分智能设备还配备了视频连线功能,需要人工服务时可以随时连接客服中心。据统计,一台功能完善的智能银行设备,其处理业务的成本仅为传统柜台的十分之一左右。
银行的业务重心转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近年来,银行业务正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向投资理财、财富管理、供应链金融等高附加值业务转型。这些业务往往不需要大量的网点支持,而更依赖于专业的人才团队和高效的系统平台。银行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这些新兴业务领域,自然会减少在传统网点上的投入。
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过去,很多农村地区缺乏银行网点,村民需要跋涉很远才能办理简单的金融业务。但现在,随着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乡镇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普及,以及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渗透,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据统计,截至2025年6月,我国乡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
不过,银行网点的减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影响。尽管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不信任线上银行。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尽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已从2020年的40%上升到了2025年的65%,但仍有超过一亿老年人不会或不习惯使用智能设备。对这部分人来说,银行网点的减少意味着他们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增加。
前几天,我的邻居张大爷就抱怨说:"现在办个简单的事情都麻烦,以前那家离家近的银行关了,现在要坐公交车去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营业网点。我这把年纪,腿脚不好,又不会用那些新鲜玩意儿,真是不方便。"像张大爷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的需求确实值得金融机构关注。
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可能面临新的挑战。虽然移动支付等技术在这些地区也有所普及,但网络覆盖不稳定、居民数字素养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一旦实体网点减少,这些地区的居民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金融服务获取难题。
就业问题也不容忽视。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银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从2019年的404万人下降到2025年的378万人,减少了26万人。网点关闭意味着大量柜员、客户经理等传统岗位的消失,这些从业者需要转型或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面对这些挑战,银行业和监管部门也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第一是推动智慧网点建设,提升网点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现在很多银行开始将传统网点改造成"轻型智慧网点",减少面积,增加智能设备,保留少量人工服务窗口,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能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据银行业内统计,这种智慧网点的运营成本比传统网点低30%左右,而客户满意度反而提高了15%以上。
第二是加强对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保障。不少银行推出了"适老化"服务措施,如设立老年人专属服务窗口、简化老年人业务办理流程、提供上门服务等。工商银行在2025年初推出的"银发无忧"计划,就专门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专属金融服务,包括免费上门服务、简化版手机银行APP等。
第三是优化网点布局,确保基础金融服务的可及性。银保监会已要求各银行机构在撤销网点时要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不得出现"金融服务空白区"。对于确需撤销的网点,银行需要提前公示并做好替代服务安排。
第四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升远程服务能力。通过视频银行、远程授权等技术手段,即使在没有实体网点的地区,客户也能获得接近线下的服务体验。建设银行2024年底推出的"云网点"服务,就允许客户通过视频方式与客服人员实时交流,办理近90%的非现金业务。
银行网点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整个金融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从长远来看,银行网点不会完全消失,但会朝着"少而精"的方向发展。未来的银行网点可能更像是一个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咨询、理财规划等高附加值服务,而简单的交易类业务则主要通过线上渠道和自助设备完成。
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我去了趟北京,在金融街附近看到了工商银行的一家旗舰店,与传统网点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金融生活空间,配备了咖啡区、洽谈区、产品体验区等功能分区,客户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专业服务。这或许就是未来银行网点的发展方向。
回到最初的问题:银行网点的大量撤销释放出什么信号?我认为,这既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银行适应新时代、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探索。对普通人来说,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学会使用数字金融工具,同时也要关注身边老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对银行来说,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普惠金融的初心,确保每个人都能便捷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
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未来银行业还会有怎样的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你对银行网点减少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是否已经习惯了线上办理银行业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实际情况或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发布于:江西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