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美国农业媒体报道,中国中粮集团采购了三批新季美国大豆,这是今年美国收获季以来中国企业首次下单。消息传出后,美国国内一片欢腾,一些人甚至认为中美贸易关系迎来了转机。美国政府官员也赶紧发声,称中国这次采购是“迈向全面合作的一大步”。
然而,特朗普还没来得及庆祝,国会参议院却出手了。当天晚上,《2025财政年度持续拨款与延长期限法案》在参议院遭到45名议员投下反对票,法案因此未能通过,联邦政府再次面临停摆的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次购买美国大豆并非出于突发决定,也不是做出某种善意示好。事实上,这一订单正值中美新一轮贸易谈判刚刚结束,而中国下单采购美国大豆,无疑是释放了一个外交信号。外界普遍认为,中国通过这一行动向美国传递了善意,同时也是在观察美国是否会作出相应的让步。
展开剩余80%如果回顾一下中美大豆贸易的历史背景,这次中国的采购订单其实有着更多的战略意图。2018年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使得中国全面暂停了美国大豆的进口。当时,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市场份额曾超过28%。然而在中国停止进口美国大豆后,美国农场主面临了严重的困境,仓库中大豆堆积如山,出口急剧下降,一年之内出口份额跌至11%。
为了应对断供,中国迅速调整了大豆供应链,巴西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然而,单纯依赖巴西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价格暴涨。今年年初以来,巴西对华出口的大豆价格上涨了近80%。在大宗商品市场,这一涨幅几乎等同于“敲诈”。
因此,中国这次选择在谈判结束后的第一时间恢复美豆进口,表面上看是对美释放善意,实际上也是对巴西进行了一记警告,提醒巴西并非唯一的供应来源,价格过高最终将难以持续。中国此举不仅表明全球市场上的价格应遵循规则,而且强调了合作关系应当是平等的。
此外,财政部长贝森特还透露,中国不仅下单了当前的三批订单,还承诺未来三年每年采购2500万吨美国大豆,这意味着至少7500万吨的大豆订单已经被纳入谈判。这一数字无疑是美国农业界的强心剂,但即便如此,许多美国农场主仍然保持谨慎态度。
一些农场主向媒体表示,尽管中国下了大豆订单,但他们仍面临亏损的风险。首先,今年农资价格上涨,导致农场的利润几乎不够支付运输成本;其次,尽管订单量很大,但大豆的交付时间集中在短期内,导致物流能力难以跟上;再者,南美的生产能力逐年增强,使得美国大豆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因此,这场大豆交易更像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互补安排。中国通过进口美国大豆,一方面应对了巴西大豆价格上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与美国的紧张关系。这一切的前提是,美国能够维持目前的姿态,不轻易变卦。
中国此次采购大豆的时间安排也颇有深意——货物将在12月装船,预计明年1月交付。这段时间不算短,足以让美方显露出真实意图。如果在此期间,美国再次反悔,中国完全可以取消订单,保留了足够的回旋余地。换句话说,这是“给你台阶下,同时也留有后手”。
然而,就在美国农业界开始幻想“大豆奇迹”的时候,参议院却突然否决了特朗普的预算案。这项法案原本是用来确保联邦政府正常运转的,但却在关键时刻被45票否决,导致政府再次陷入停摆的危机。
事后,国会预算办公室发出警告:如果政府持续停摆,美国经济可能在短期内损失高达140亿美元。这一预兆并不乐观,预示着中美贸易前景依旧充满不确定性。
民主党在此时的反击具有深层次的政治含义。特朗普上任后,曾极力边缘化民主党派系,废除了拜登的许多政策,并绕过国会直接执行一些重要政策,如贸易、移民、预算等。因此,民主党在这一时刻针对特朗普的预算案进行反击,实际上是一次政治报复。
特朗普原本希望借此通过对华谈判取得成果,提升自己在农业州的支持率,但目前看来,这一战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中国虽然通过恢复大豆采购向美国示好,但美国国内的政治局势依旧动荡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恢复了美豆的采购,但在一些核心战略资源方面并没有做出让步,特别是在军用稀土领域,中国依然保持出口控制。因此,可以看出,中国此次的“买豆”行动,虽然调整了外围盘,但核心战略资源依然牢牢把控。
中国这一策略,既保住了主动权,也为未来的谈判留下了足够的回旋空间。可惜的是,特朗普还没想清楚如何应对,便被45票挡在了下一回合的门外。
发布于:天津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