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好多外企都开始“变脸”了,一到关键时刻,先掐别人脖子,结果最后卡到自己。安世半导体这事就是典型。荷兰那边一声令下,说要停供晶圆,意思很简单:中国的东莞工厂,你给我低头。结果呢,人家安世中国一纸公告发出来,直接把局面翻了。
我看那份公告的时候还特意去查了下背景。安世半导体本身原来是飞利浦旗下的业务,2017年被闻泰科技收购控股,算起来,中国资本早就已经是主导方。但这几年,荷兰母公司还想在话语权上占主导,关键设备、关键材料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晶圆停供一出,他们以为能逼一逼东莞。
结果打脸来得太快。根据公开资料,东莞工厂的月产能在30万片左右,而中国本地的代工厂,比如中芯国际、华虹集团这些的8英寸产线利用率都在70%以上(来源:IC Insights 2024年季度报告)。换句话说,想切换供应链根本不是天方夜谭。公告一发,市场立刻明白——安世中国早就准备好了。
展开剩余70%我就在想,这种“断供”套路,他们怎么还学不聪明?台积电、三星都在中国设厂,连美光都在国内找代工伙伴,你荷兰这一家公司,真以为自己能左右全局?现在可好了,东莞工厂客户一个没掉,反而荷兰那边还欠着十个亿货款。这数据是写在公告里的,不是坊间传的。
我翻了下闻泰科技去年财报,2023年安世半导体全球营收大概是190亿元人民币,其中超过70%来自中国市场(来源:闻泰科技年报)。这就说明一个现实问题——谁离不开谁,一清二楚。荷兰那边断供,只能算是把自己从现金流管道上拔掉。供应链这玩意儿,看的是韧性和替代率,不是谁喊停就能停的。
其实我挺佩服东莞这波操作的,安世中国那份公告写得特别硬气,没有一句情绪话,全是干货。意思就是:我们有晶圆,有客户,有生产,正常运营。你爱咋咋地。这种底气,就是国产供应链积累出来的。从上游的硅片厂到下游的封测线,现在基本都能闭环。荷兰那边还以为国内绕不开他们,结果现实啪啪响。
我还记得三年前,业内还在说功率半导体难点在晶圆加工,那时候很多核心材料都得从欧洲进口。现在不同了。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了1560亿元,同比增长14.2%。更本土厂商的市占率首次突破50%。这说明什么?说明连高端晶圆这种卡脖子环节,也在被逐步替代。
其实你看这件事背后,有两个逻辑。第一个是权力重构。过去安世中国的决策还得报荷兰审批,现在他们自己能独立发公告,说明管理和法律架构早就调整完了。第二个是产业自信。以前我们习惯低调地做代工,现在一旦被逼,就敢亮出实力。东莞工厂能无缝衔接供应,说明备料体系、采购体系都已经实现本地化。
我这几天看评论区,很多人都说“这波稳了”,其实我觉得不光是稳,更像是一个分水岭。以前是他们挑客户,现在是客户挑他们。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在慢慢转向市场更大的那一边。荷兰那边这次估计也懵了,以为自己手里的是筹码,没想到那是烫手山芋。
也别太乐观。我查了下,虽然东莞这边晶圆够用,但高压MOS和车规级芯片的部分原材料依然依赖进口(来源:商务部进出口统计2024年7月数据)。这意味着我们还得在材料和设备上继续追赶。但至少这次安世中国的反应,证明了一个现实:我们已经不再被动挨打。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些年多少企业被断供逼出来了韧劲,从华为到中兴,再到现在的安世。每一次危机都像一根针,让整个产业神经更敏感、更坚韧。你不想长大,现实也会逼着你长大。
所以这次我看到那份公告,心里特别踏实。不是因为它写得多漂亮,而是因为背后那种从容。你想想,一个工厂被停供还能稳着接客户、接生产,反手还要债,这种硬气,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你说,现在荷兰那边该怎么想?
发布于:江西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