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号晚上,泡泡玛特的抖音直播间,出了个史诗级的Bug。
直播的时候,摄像头忘关了,麦克风也开着。近150万观众,免费听了一场内部员工的私聊。
一个女员工,拿着79元的DIMOO挂链盲盒,下意识地吐槽:哎嘛,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
另一个男同事接的话,才真正的杀人诛心: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这一下,全网都炸了。
网上一边倒地支持这个说实话的女员工。而泡泡玛特的回应也来了:一边说紧急调查,一边表态说不会开除员工。
但你猜,消费者最关心的79元定价问题,他们怎么回的?
暂未收到调价通知。
展开剩余84%你看,多傲慢。
这事荒唐在哪?
它荒唐在,一个打工人的大实话,把一个千亿市值的潮玩帝国,精心营造了十几年的情绪价值,给一秒戳破了。
我们先来算一笔明明白白的账。
这个79块的挂链,到底值多少钱?
材质,无非是锌合金挂件、树脂公仔、聚酯纤维挂绳。
我查了下,已经有业内人士爆料,类似的仿品,成本低至4块钱。
就算你是正品,算上IP授权、算上生产、仓储、运输,这玩意儿,顶天了,也超不过30块。
但泡泡玛特,敢卖79元一个,整盒474元。
这个毛利率,有多夸张?
我跑去扒了泡泡玛特今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很吓人:它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64%,暴涨到了70.3%!
70.3%,这是什么概念?
这已经无限逼近了爱马仕去年73%的毛利率。
你没看错,一个卖塑料小人的,在毛利上,已经对标爱马仕了。
这还不算完。
它的盲盒机制,才是最绝的杀招:6个常规款,1个隐藏款。隐藏款的概率,是1:72。
你想集齐?对不起,你得不停地抽,不停地买。
这才是整件事的根本冲突:
你以为,你是在为爱和快乐,支付溢价。
你以为,你买的是设计、是IP、是独一无二的情感认同。
但现实是,在人家员工眼里,你,就是那个会来买单的冤大头。
这才是网友真正愤怒的点。
那个女员工说有点贵,这只是人之常情。
但那个男同事补的那句没事会有人买单,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内部人,也不认为这东西值这个价。但反正总有韭菜会愿者上钩,管他值不值呢?
这种赤裸裸的被收割感,这种我把你当白月光,你把我当冤大头的背刺,才是最让人破防的。
当一个品牌,连自己的员工,都下意识地不相信自己的定价时,你告诉我,你那个所谓的情绪价值,还剩几分真实?
资本市场的脚,早就投票了。
我看了下泡泡玛特的股价。
从今年8月以来,它就一路下跌,9月跌超17%,10月跌超16%。
这次11月7号的直播事故一出,股价当天就跌超4%。
这数据说明什么?
说明皇帝的新衣,已经被戳破了。 情绪,再也绑架不了钱包了。
这就像什么?
这就像你花了几千块,去听一场演唱会,图的就是情怀和热爱。
结果,你中途上厕所,无意间听到后台的工作人员在吐槽:这帮傻子,假唱都听不出来,真好骗。
你猜,你剩下的半场,还嗨得起来吗?
泡泡玛特唯一处理得还行的,是公开表示不会开除员工。
但光不开除,是不够的。
这整件事里的打工人和消费者,其实是一体两面。 我们既是打工人,又是消费者。
泡泡玛特的唯一出路,就是承认自己的价格策略,出了问题。
别把情绪价值,当成收智商税的遮羞布。
不把消费者当傻子,也不把员工当牛马,这才是未来企业唯一的活路。
这事留给我们一个战略选择:
当消费者已经觉醒,不再盲目为高溢价的情绪买单时,泡泡玛特们,是该硬着头皮继续造梦,还是该放下身段回归性价比?
#泡泡玛特 #直播翻车 #情绪价值 #盲盒 #消费降级
参考信源
[新浪财经]—(泡泡玛特直播忘关麦 员工吐槽“79元太贵,会有人买单”)
[第一财经]—(泡泡玛特直播事故,员工吐槽“79元太贵”上热搜,公司回应)
[观察者网]—(泡泡玛特直播翻车,员工吐槽79元挂链“有点贵”)
[泡泡玛特2025年半年度报告]—(毛利率数据分析)
[财新网]—(泡泡玛特股价持续下跌,“情绪溢价”遭市场质疑)
发布于:湖南省
